1. <samp id="61mzm"></samp>

      鄉村振興怎么干?9種模式告訴你!

      從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,黨中央連續出臺政策文件,制定發展規劃,為鄉村振興提供政策指導和支持。全國各地鄉村也在政策文件的鼓勵和支持下,陸續開展鄉村振興工作。通過這幾年的發展,全國各地對鄉村振興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,鄉村振興已經有了新的發展模式。

      “民族要復興,鄉村必振興”。伴隨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整體脫貧,“三農”工作重心轉向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,農業農村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。


      01
      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


      河北遷西“花鄉果巷”就是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的優秀案例。


      遷西“花鄉果巷”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,打造以生態為依托、旅游為引擎、文化為支撐和市場為導向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。建設生態優良的山水田園,百花爭艷的多彩花園,碩果飄香的百年果園,歡樂暢享的醉美游園,群眾安居樂業的祥福家園。

      1.推進一產現代化發展。依托水雜果良好的種植基礎,打造果品全產業鏈發展模式,包括水雜果產業種植、果品生產加工、冷庫倉儲物流、市場交易集散、果品展覽展銷會,建立產業新村。  


      2.推進農文旅產業融合。打造“新六產”鄉村發展新業態,重點打造六個層次的鄉村文旅產業:鄉村景觀、鄉村休閑、鄉村度假、鄉村產業、鄉村娛樂、鄉村聯動,實現鄉村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的重構。對22個村莊進行分類發展指引,構建鄉村+旅游、特色產業、研學、交通、電商、度假、康養、體育、藝術、便民等十大類型。  


      3.推進村容村貌整治。按照鄉村振興生態宜居的要求,通過垃圾專項治理、農村污水處理、農村廁所革命、生態環境保護等措施,提升村容村貌。  


      4.推進鄉村振興賦能。一方面,通過科技賦能。在示范區全面開展智慧生活、智慧生產、智慧服務、智慧管理,打造智慧鄉村。另一方面,通過教育培訓賦能。制定花鄉果巷振興學堂和開展小花小果能工計劃,旨在打造成為京津冀鄉村振興的研討高地、培訓高地、實踐高地。

      02
      “三融合”發展模式



      “三融合”發展模式以浙江德清為代表。


      近年來,浙江德清立足實際,根據鄉村發展的優勢條件和發展特點,探索獨具特色的“融合發展德清模式”,包含“產業融合”、“產村融合”和“城鄉融合”等三個層次。即:通過綠色化轉型、數字化提升,拉長特色產業鏈,實現“產業融合”;通過以產興村、以村促產,破解產業升級、村莊經營難題,實現“產村融合”;通過改革破壁壘、服務一體化,推動城鄉互促共進,實現“城鄉融合”。 

      1.突出旅游經濟發展。依托名山、濕地、古鎮等自然資源,充分發揮集體自然風光、民俗風情、農業產業、地理位置等優勢,結合美麗鄉村建設,大力推進村莊景區化建設。積極發展現代高效生態等休閑觀光農業、休閑旅游、民宿等鄉村旅游項目。  


      2.突出資源要素配置。緊緊圍繞“富民強村”這一核心,有效整合資金、土地、人力等要素資源。2015年起,德清縣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為契機,全面激活農村產權收益;同時,充分發揮鄉賢參事會“優化資源配置,凝聚人心人力”的作用。  


      3.引進數字技術賦能。將數字技術與鄉村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不斷催生新業態、新動能。如,推動生產智能轉型,推動業態“鏈上嫁接”。此外,還通過數字技術打造可視化治理體系,構建“數字鄉村一張圖”。

      03
      城鄉一體化模式



      湖南“潯龍河”生態模式是城鄉一體化模式的代表。


      早在2012年,湖南長沙縣潯龍河村帶頭人柳中輝開始打造生態藝術小鎮項目,并被列入長沙縣城鄉一體化試點示范目錄。


      項目從盤活鄉村資源和促進民生兩部分入手,率先破題城鄉發展瓶頸,形成了以教育產業為核心、生態產業為基礎、文旅產業為抓手、康養產業為配套,四大特色產業有機結合、相容并生的產業布局。這種模式的基本思路:通過推動土地集中流轉、環境集中治理、村民集中居住的“三集中”,實現村民的就地城鎮化;通過土地改革和混合運營,發展生態、文化、教育、旅游、康養五大產業,推動農民致富增收,逐步實現了鄉村振興“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?!钡陌l展目標。  

      1.土地確權。成立土地產權調查小組,邀請專業的測繪隊進行勘測,對村民組的四界范圍、林地、耕地以及塘壩、河流、道路等公共用地進行測量確認。土地確權登記,有效解決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糾紛。對農民的土地權利進行確權頒證,使其變為可交易、可轉讓的資產。  


      2.發展產業。產業是潯龍河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。潯龍河抓住長沙近郊農村獨特的地緣優勢,兼顧農業、農村、農民利益,統籌生態、文化與小城鎮建設,布局生態產業、文化、教育、旅游和康養產業。產業之間形成了互為依托、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,生態產業、文化產業、教育為基礎產業。

      04
      產業振興“抱團發展”模式



      產業振興“抱團發展”模式以遼寧盤錦的發展為例。


      近些年,盤錦市以建設盤錦鄉村振興產業園為突破口,把建設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,將盤錦市打造成了一個產業振興的平臺載體,變投入為產出,走出鄉村建設示范、產業振興輸出的“盤錦模式”。  


      1.打造生態品牌。該市農業特色鮮明,充分發揮區域優勢,按照“打生態牌、走精品路,實施產業化經營”的發展思路,大力發展水稻、河蟹、棚菜、鴨子特色生態農業。  


      2.打造特色產業。著力打造農業產業化,扶持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。盤錦鴨子、盤錦大米、盤錦河蟹、盤錦棚菜等農業特色產業得到迅速發展。形成了“市場牽龍頭、龍頭帶基地、基地連農戶”的產業化經營格局。目前,盤錦成為北方最大的糧食、河蟹專業市場。  


      3.打造“休閑旅游+農業”。依托農村田園風光、鄉土文化等資源,采取政府推動、社會參與、市場運作的辦法,發展集種植養殖、農事體驗、休閑觀光、文化傳承等于一體的各具特色的生態休閑觀光農業,把種莊稼變為“種風景”,實現農區變景區,田園變公園,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觀光型休閑農業轉型。  


      4.打造高科技“5G”農業。借助5G+AI精準種植養殖、5G+無人機植保、人工智能病蟲害智能診斷,提高農業生產水平,打造高效農業。

      05
      “七化”發展模式



      “七化”發展模式可以參看山東壽光的發展。


      壽光圍繞產業的標準化、園區化、品牌化、職業化、市場化以及鄉村宜居化、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,打造鄉村振興“壽光模式”。 


      1.產業標準化。部省共建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落戶壽光,成立了4名院士領銜的67名專家團隊,啟動了118項國家標準、行業標準、地方標準研制工作。  


      2.農業園區化。自2018年以來,壽光市建設了占地3萬多畝的18個現代農業園區,大力推進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,一個大棚就是一個“綠色車間”,一個園區就是一個“綠色工廠”。  


      3.農產品品牌化。“壽光蔬菜”成功注冊為地理標志集體商標,粵港澳大灣區“菜籃子”產品配送分中心落戶壽光,以壽光蔬菜為核心的千億級蔬菜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全國首批50個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集群。打造了“七彩莊園”“壽光農發”等一批企業品牌以及“樂義蔬菜”“金彩益生”等一批蔬菜單體品牌,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達到16個。  


      4.新型職業化。壽光積極培育新型職業化農民,開展了30萬農民科技大培訓,吸引了一批80后、90后青年人才回鄉創業。  


      咨詢熱線:010-58403322
      傳真:010-85868411
      E-mail:lanshi9999@126.com
      P.C100123
      精a品a国a产a偷a拍a自a拍_国产精品熟女久久久久久_高清无码黄色视频_亚洲精成99国产

        1. <samp id="61mzm"></samp>